中医“热知识”小课堂|中医的阴与阳是什么关系(上)

image.png

阴阳两者的关系,可以大致概括为六个词: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相互转化,交感互藏,阴阳自和


1. 对立制约

对立,即相反;制约,即抑制,约束。

我们日常中提到的昼夜,明暗,寒热都是明显具有相反性质的两种事物,而两者这相反的性质正好可以对对方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制约。例如,在中医理论中,人体的阴阳平衡被视为健康的关键。过多的阳气(如过高的环境温度)会导致阴气不足,表现为口干舌燥等症状;而阴气过剩(如寒冷的天气)则会压抑阳气,导致体寒、精力不足。相互对立的两方互相制约,一旦一方出现问题,二者的天平就会从平衡状态偏向一边,造成异常情况的发生。

2. 互根互用

互根,即互为根本,相互依存;互用,即互相资生,助长。

每当提到相互对立的两个事物,我们主要想到的会是两者之间制约的关系。而在更深一个层次,相互对立的两方更是相互依存的,也就意味着每一方都以对方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或条件,正所谓:“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
在中医学中,阴阳的互根互用关系体现得尤为明显。以人体为例,心脏的功能在中医中被称为“心阳”,而心脏之所以能正常跳动,离不开“心阴”(心脏的血液和营养)的滋养。同样,心阴的存在也需要心阳的温煦和推动。这种相互依存,相互资生的关系,确保了人体各器官功能的协调运作。

3. 消长平衡

消即减少,长即增多。

消长平衡主要强调的是阴阳在彼此消长的过程中维持着一种相对的动态平衡。阴阳不是一个固定的量,因此两者的平衡并非静止,而是在一定限度中不断协调变化之中的。


图片

(素材来源于网络)

就四季气候变化而言,由春至夏,气候由温渐热,是不断“阳长阴消”的过程;由秋至冬,气候由凉变寒,是不断“阴长阳消”的过程。中医理论强调阴阳消长平衡的重要性,这不仅适用于自然界的季节变化,也适用于人体。例如,四季变换中的阴阳消长影响人体的代谢和生理状态。中医通过调整阴阳,以使人体适应四季变化,保持体内环境的稳定,防止疾病的发生。

本篇文章,小编为大家讲解了阴阳“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这3种关系,不知道大家理解了多少呢?至于阴阳另外3种关系--“相互转化,交感互藏,阴阳自和”的含义,我们将在下一期“中医热知识”为大家揭晓,敬请期待!

image.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