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化的中医—在诗词和民俗里

 

01 春节放鞭炮,燃爆竹,饮屠苏酒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元日》宋·王安石

 

爆竹:爆竹内含硝石,硫黄等成分。《神农本草经》言硝石“推陈致新,除邪气”,言硫黄可杀虫。放鞭炮,燃爆竹可以驱散瘴气,减轻瘟疫,同时使人心情愉悦,产生积极向上的健康情绪,从而提升正气,增强人的免疫力。

 

屠苏酒:屠苏酒配方为大黄,白术,桂枝,防风,蜀椒,乌头,附子等中药,加入酒中煎制而成,它具有益气温阳,祛风散寒,避疫除疠的功效,饮屠苏酒也是过年的保健风俗之一。

 

 

 

02 清明前后踏青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苏堤清明即事》宋·吴惟信

 

《黄帝内经》言:“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

 

春季是阳气开始生发的季节,人体应顺应自然,感受大自然生发的气息。因此,在清明前后我们可以到户外进行适当的活动,使周身气血流动循环通畅,心情舒畅条达。可以选择户外踏青,郊游,放风筝等活动来亲近自然,滋长阳气,培养正气。

 

 

 

03 端午佩戴香囊,五色丝,悬挂艾草,吃粽子,饮菖蒲酒等

 

骑父稚子香囊佩。

——《端阳采撷》宋·许文通

粽包分两髻,艾束着危冠。

——《乙卯重五诗》宋·陆游

玉腕彩丝双结。

——《喜迁莺·端午泛湖》宋·黄裳

菖蒲美酒清尊共。

——《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宋·欧阳修

 

香囊:香囊内一般填装香料,如用有芳香气味的中草药白芷,川芎,甘松,藁本等制成,也有内装雄黄粉以避虫秽的做法。《千金要方》言佩戴香囊:“避疫气,令人不染”。香囊不同的填充物和配方具有不同侧重的功效。此外,香囊因其轻巧便携,雅致且富有情趣而广受大众喜爱。佩戴香囊的习俗流传至今,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香囊文化。

 

粽子:《本草纲目》记载,粽子中的糯米可“暖脾胃,止虚寒泻痢,缩小便,收自汗,发痘疮”,“脾肺虚寒者宜之”。如今粽子中馅料多样,搭配各异,但养生与保健是它不变的内涵底色。

 

艾叶,艾草:艾多插于门楣或悬于堂室,可驱瘟除邪。《本草纲目》记载:“艾叶取太阳真火,可以回垂元阳。服之则走三阴,而逐一切寒湿,转肃杀之气为融合。灸之则透诸经,而治百种病邪,起沉疴之人为康泰,其功亦大矣。”艾通常的使用形式为药用:如艾叶熏蒸,艾灸,艾叶药浴,制作香囊等。除药用外,生活中制作食品如青团等也少不了艾的身影。在当代,全身是宝的艾也持续在生活的不同领域散发着它的魅力,成为中医药生活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菖蒲酒:《本草纲目》记载其可以“治风痹,通血脉,疗骨痿。”南朝《荆梦岁时记》载:“端午以菖蒲一寸九节者,泛酒以避瘟气。”菖蒲常常与艾并用,对预防和保健意义重大,同时也可用于药浴,在生活中用途也较广泛。

 

五色丝:青赤黄白黑五色应五行,运用五行相生相克理念来攘除邪祟,求得平安健康。除五色丝外,还有五色帛,五色桃印符和五时花等,都与“五”有关,也是与五行学说的理念相应。

 

 

 

04 重阳登高,赏菊,饮菊花酒,佩戴茱萸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过故人庄》唐·孟浩然

 

登高:顺应秋季养肺的规律,登高可以增强肺气,同时还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心的功能。

 

菊花:农历九月为“菊月”,《神农本草经》记载,“菊绽于秋,尽得金气,金气清肃,故有散风清热清头风之功。”生活中,重阳前后,民间常常有饮菊花酒,赏菊作诗的风俗。

 

茱萸(山茱萸):《本草纲目》记载山茱萸:“久服可黑发悦颜,轻身延年”,《神农本草经》载:“主心下邪气,寒热,温中,逐寒湿痹,去三虫,久服轻身。”茱萸可以驱虫祛湿,逐风邪,帮人们抵御初秋之寒。此外,佩戴茱萸也是逢凶化吉的风俗之一。

 

 

 

 

国家中医国际传播中心 出品

作  者:刘天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