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气里的“养阳”二三事

参赛作品

节气里的“养阳”二三事

节气里的

“养阳”二三事

 

 

楔子:

long long ago,古人~~夜观星辰,日测圭影,潜心历法,敬授天时。

以启民智,以飨文化~~

 

 

古人通过观测日月星辰、自然物候、人事活动,将“天地人”结合,凝练出了“地球说明书”——二十四节气。下面让我们跟着洋洋一起从人体“阳气”角度认识一下节气吧!

 

洋洋是个机智的孩子,一天洋洋看到大家都在“吃萝卜”,觉得好奇,就去问爷爷。

 

 

爷爷带着洋洋到了门口,大步走到院子里,说道,节气最开始是指导农民进行耕种,之前人们不知道什么时候该播种、除草、收割,误了很多好庄稼。

 

 

 

所以先哲们就进行思考:农耕有没有什么规律?跟天上的太阳有什么关系?

 

 

 

大家发现,晴天的日子,阳气旺,有精神;阴天的日子,阳气弱,没精气神。太阳如此重要,怎么才能认识到太阳对人的影响呢?于是人们发明了很多方法来观察太阳

如《太初历》记载采用立杆测影的方式在黄河流域记录日影。

 

 

经过多年观察,人们发现不同节气日影有“冬长夏短,周期移动”的规律。

 

*图参考见【1】

 

《后汉书》也有记载铜壶滴漏记录昼夜时长以测太阳光照时间

 

 

 

人们发现规律后,阴阳学家规定日影与黑夜最长的这天为冬至[2],并以此为“二十四节气”的起点,将冬至与下一个冬至之间的日期平均分成十二等份,由于每个等分点位于月中,故称为“中气”,再把相邻“中气”等分,称为“节气”。故一年共有“十二中气”与“十二节气”,统称为“二十四节气”[3]

 

*应用广泛的先天太极图就是对一年日影的实测记录

 

 

 

后来,人们发现万物生长靠太阳,顺应太阳的节气不仅可以指导耕种,还可以指导饮食起居,正如《黄帝内经》说“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辟邪不至,长生久视”。

 

 

 

// 春三月,阳始生

 

 

立春升阳五辛咬,雨水捂春运动佳;

惊蛰驱风莫熬夜,春分食韭逐纸鸢;

清明立志嘘明目,谷雨辟邪二春茶。

 

从立春到谷雨,就像萌发的嫩芽,是阳气刚刚生发,需要呵护与帮扶。养阳退阴为节气养生法则。

 

 

 

夏三月,阳渐长

 

 

立夏去湿贪凉少,小满煮梅敛心阳;

芒种消暑冬瓜饮,夏至安神食冷淘;

小暑汤饼伏羊靠,大暑仙草贴三伏。

 

从立夏到大暑,就像迅长的大树,是阳气渐盛而衰,需要照看与小心。冬病夏治是节气养生技巧。

 

 

 

秋三月,阳将收

 

 

立秋增酸鸡头米,处暑少辛防伤湿;

白露呬肺食山药,秋分心静忌果生;

寒露旋覆五汁饮,霜降采霜滋补忙。

 

从立秋到霜降,就像收敛的银杏,是阳气逐渐敛藏,伸懒腰有助于收缩位于身体后面的“阳脉之海”之督脉,伸展位于身体前面的“阴脉之海”任脉,有助于宣降肺气以应肃杀

 

 

 

冬三月,阳宜藏

 

 

立冬拜冬吃水饺,小雪腊肉晚起晨。

大雪养藏护养补,冬至馄饨南汤圆。

小寒叩齿汤泡脚,大寒摄神伺春神。

 

从立冬到大寒,就像封固的湖泊,虽然表面看着已是静止,但深处却暗流不息。勿扰乎阳是节气养生指要。

 

*雪花大多为六瓣,阴气至六为极,天地积阴,收缩内敛

 

 

中医是中国人日常生活方式

“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二十四节气恰恰是中医天地人合一思想的高度凝练,更是中国人顺时养生思维方式的集中体现。

 

 

 

 

参考文献:

[1]曹建强.试析二十四节气的起源[J].文物天地,2017(05):80-83.

[2]田合禄.六气开始时间考辨[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7,23(11):1504-1508.

[3]张伯礼.中医名家谈节气养生与文化[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9.

 

*注:除两张图片来自古书,其余21张均为小组成员手绘或PS原创。

 

 

创  作:王锡耘 李彦丕 王至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