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太医院的医药文物

  清代太医院的医药文物      

 

远古时期人类便有了医疗活动,新石器时代之后,文物逐渐增多,石器、简帛、石刻、汉画、卷子无不留有珍贵的医学资料,到了明清时期文物日益丰富。今天就让我们一同看看清代太医院中有哪些有趣的医药文物。

 

 

上图为熏眼器,

由白银熏锅和红木熏筒组成,

药器通过熏筒向上以熏治眼疾。

(藏于故宫博物院)

 

 

 

太医院药具,

包括药臼、研钵、药、煎药罐等。

(藏于故宫博物院)

 

 

 

 

太医院药碾,铜制,梯形扁足。

(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

 

 

 

太医院双耳药筛。

(藏于故宫博物院)

 

 

 

太医院药锅。

(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

 

 

 

太医院按摩器,

木质,精细美观,手柄一端由圆柱将三个转轮

连接起来每个转轮可以灵活转动。

(藏于故宫博物院)

 

 

 

宫廷藏冰箱,

用于冷藏或调节室温。

(中国历史博物馆藏)

 

 

 

针灸铜人,

清乾隆九年(1744年),

乾隆为嘉奖《医宗金鉴》的有功人员铸造,

并以此铜人像一座为奖。

(藏于上海中医药大学医史博物馆)

 

 

 

竹雕藏针筒,

上下盖均以象牙制成,

针筒外层为透雕人物图。

(藏于上海中医药大学医史博物馆)

 

 

 

灸具盒,竹制,可放艾绒、艾条等。

(藏于上海中医药大学医史博物馆)

 

 

 

中医外科器具,

33件套,置于专用皮革外套之中,

套内书有“皇太后庆贺”等字样,

并记有帝后忌辰。

(藏于英国伦敦科学博物馆)

 

 

 

妇科诊断模型,

古代男女有别,诊病时不能直接接触女性身体

遂用此模型,让病人指示患处帮助诊断。

(藏于上海中医药大学医史博物馆)

 

 

 

宫廷“天下第一坛”,

是清洁宫中贮水的容器。

(藏于广州中医药大学医史博物馆)

 

 

唐宋时期,太常寺设有太医署和太医局,供帝王、宫廷妃嫔诊病施治,制作御药,辽代也设有太医局,从金朝开始称为太医院,元代的太医院称为独立机构,在明代已有了比较完善的分科。清代太医院设于顺治元年(1644年),在京城正阳门以东的东交民巷口的大院里,《亲丑条约》签订后,在地安门另建。太医院有药房,设药库储存药材,同时,太医院丰富的医疗器具也为我们了解清代宫廷的医疗环境提供了借鉴。

 

 

参考资料:

李经纬,林昭庚主编《中国医学通史  文物图谱卷》,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

 

 

 

文  稿:黄天骄

审  核:王珊珊  雷天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