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捂秋冻”的中医奥秘

已至,大地回暖,万物从蜷伏中醒来伸展腰肢,绽放出焕然的光芒。双脚踏在土地上,热量从足心传遍全身,头顶太阳烘烤着脊背,暖洋洋地令人沉醉。这个时候,你是否着急脱掉穿了一整个冬天的厚棉袄,换上一身轻便的新装和春天贴近拥抱?

      

 

民间俗话“春捂秋冻,不生杂病”,意为春天穿衣保暖,秋天适当受冻,有益身体健康。如此耳熟能详的一句话,从中医角度理解,又有何奥秘呢?

 

中医如何认识“春捂秋冻”?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有言:“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秋三月,此为容平。天地以急,地气以明。”一年四季,以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为规律,人体的动态变化,也应顺应四时之变幻。

春季,阳气始生。此时人体状态正如刚刚冒尖的绿芽,阳气新生而未盛。气温回暖的同时早春的严寒仍蛰伏于深处,人体难以抵御突如其来的寒冷。同时阳气升发,皮毛腠理张开。过早地脱去棉衣,容易受到外邪的侵袭。春天的风,是“吹面不寒杨柳风”,但中医认为,“风善行而数变”、“(风)为百病之长”,防不胜防因此仍有“捂”的必要。

秋季,是阳消阴长的阶段。此时人体阳气逐渐内敛,适当地受冻,本质上是使阴气在外制约阳气,阳气内收,为冬天体内阳气的蕴藏做准备。过早地添补衣物,虽起到一时的保暖作用,但反而不利于人体阳气的内敛。老北京有一句话叫作“秋风起,涮羊肉”,也是同样的道理。羊肉性温,有滋补的作用,秋季进食,同样有助于冬天阳气的蓄积。

 

如何正确地“捂”呢?

 

“春捂”说的是不要过早地脱衣,但也不是要严严实实包裹自己。五脏六腑中,春属木,与肝相应,肝主疏泄,为升发之象。黄元御《四圣心源·六气解》中提到:“凡病之起,无不因于木气之郁。”因此,“春捂”应适当,牢牢地包裹自己并不可取,不利于气机的升发,阳气闷在体内反而容易生病。选择宽松舒适的衣物,一件件递减地穿,才是适当的“捂”法。与此同时,合理进行一些节奏舒缓的运动,也有助于体内气机的运作,唤醒潜伏于整个冬天的阳气。

“春捂秋冻”的本质是顺应四时阴阳之变化,因此具体操作也是因人而异。阳气偏盛的小儿与阳气偏虚的老人捂法不同。素体虚寒之人,则也无需“秋冻”,多穿衣物反而有益于护卫阳气。正如《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有言:“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遵循自然规律,才是养生之道。

 

 

 

文  稿:郑洁莹

插  图:程婷宣

审  核:王珊珊  雷天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