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

 

     处暑天不暑,炎热在中午,这种天气叫“秋老虎”,清晨傍晚清凉如水,中午较热,此时晴天的下午不亚于暑夏之季,俗语有“秋老虎,毒老虎”的说法,就是在提醒人们,秋天还会有热天气的时候,并未到真正意义的秋凉。谚语云:处暑十八盆,谓沐浴十八日也,意思是处暑后还要经历大约18天的流汗日。

 

 

     我国古代将处暑分为三候:“一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此节气中,老鹰开始大量捕猎鸟类;天地间万物开始凋零,充满了肃杀之气;田中之禾(禾:黍、稷、稻、梁类农作物的总称)已成熟。

 

     在处暑到白露的这15天里,会碰上两个十分隆重的节日:七夕节和中元节。

 

 

养生小贴士:

     “一场秋雨一场凉”,处暑之后昼夜温差大的现象越来越明显,此气候对人体阳气的收敛形成了良好的条件,在节气养生上我们也要做相应的调整。养生保健以养肺滋阴与祛暑化湿并重为主,遵循“收养”的原则。

 

1.起居

     处暑时节正处在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自然界阳气趋向收敛。日常应早卧早起,可适当增加睡眠时间,以缓解“秋乏”的疲劳感。此外昼夜温差大,注意早晚添衣,根据温度增减衣物;晚上睡觉盖薄被,以防腹部受凉,若寒气直中肠胃,会导致腹痛、腹泻、呕吐等。

 

2.饮食

     处暑之后,防燥是首要预防工作。饮食可多选择滋阴润肺之物,如银耳、百合、莲子、蜂蜜、干贝、海带、芹菜、菠菜、芝麻、麦冬、沙参等;多喝水以去秋燥;多食粥汤如百合银耳粥、秋梨粥、老鸭汤等;或选择多汁的蔬菜水果,如白萝卜、葡萄、梨等。

中医认为“肺气太盛可克肝木,故多酸以强肝木,”可以多食一些山楂以增酸。

尽量少食辛辣之品,以免加重秋燥。同时西瓜这类寒凉瓜果,则要少吃或不吃了,以防寒凉伤及脾胃。

 

     

     

3.运动

     俗语讲: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锻炼。在经过几场雨后,早晚天气凉爽而舒适,这也是锻炼的好时机。遵循“收养”的原则,适合的锻炼项目有慢跑、散步、登高等,运动量不宜过大,注意保护阳气,否则容易感到困乏。

 

4.精神

     此时,阴气渐盛,阳气渐衰,根据“天人合一”的原则,精神调养应随自然界变化而调整,保持淡泊宁静的状态,遵从“秋收”,宜修德养性,使精神内守,以静养其身。

 

 

 

文案|李传芬

排版|郑浩呈

审核|王印螺 马丹宁

(文中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

版权问题请联系作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