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食苦亦食酸,火泄心静自然凉

夏至是夏季的第四个节气,多在每年公历的6月21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90°时。其季节特点是“夏长”,即生长之意。根据夏至期间“万物生长,心气火旺”的特点,应注意养护阳气,切勿使之受损。

 

我国古代把夏至分为三候,“一候鹿角解;二候蝉始鸣;三候半夏生”。这句话意思是说,夏至节气鹿角脱落变形,蝉开始鸣叫,半夏开始生长。这些现象的出现反映了大自然和生命的周期规律,也是农民朋友们安排农事活动的重要依据之一。在炎热的仲夏,一些喜阴的生物开始出现,而阳性的生物却开始衰退了。《韵会》中这样写道:“夏,假也,至,极也,万物于此皆假大而至极也。”

 

那么在这个时节,中医学是怎样指导人们养生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夏至是一年中阳气最旺的时节,这天白昼最长、夜晚最短。如何调整作息习惯,顺应自然界阴阳盛衰变化,来达到身心健康的效果呢?

 

首先,在夏至时节,由于白天时间较长,推荐大家晚睡早起,如果在深夜还要工作或学习,也应该注意避免妨碍睡眠的光线刺激,比如打开过亮的灯光或电子产品等。同时,每天保证不少于 7 小时的睡眠时间,这样可以提高免疫力和抵抗力。

 

其次,根据需要合理安排午休,以减轻疲劳之感。烈日当空之时,尤其需要利用午休时间来避免身体过度疲劳,恢复能量和注意力。

 

除此之外,为了保持良好的室内环境,夏季中央空调或者电风扇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设备。然而,在使用空调或风扇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空调温度不宜过低,避免长时间对着风扇或空调吹风,以防止感冒。

 

 

 

夏至时节人体出汗较多,人也容易烦躁。中医认为此时应该多食酸味以固表,多食苦味以清心。正如《素问•藏气法时论》所说:“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

 

中医理论认为酸味能开胃消食、生津止渴的作用与夏季对应的脏腑和五行有关。在中医五行理论中,夏季对应的器官为心脏,而心脏主火,易受到外界炎热阳气的影响,出现口干舌燥、心烦失眠等问题。而酸味则对应着人体的肝脏,在夏季也容易受到湿热的侵袭,令身体阴阳失衡。因此,适量饮用酸酸甜甜的酸梅汤,不仅可以缓解夏日高温的不适症状,还能刺激唾液和胃液分泌,帮助消化和吸收食物,维持身体健康的平衡。

 

在夏天,由于炎热的天气和高温环境的影响,人们容易出现心火亢盛的小便短赤,心情烦躁等问题。据中医理论,苦味对应人体的心经,具有泄降心火、滋阴清热的功效。而夏至之后的“长夏”时节,阳气逐渐旺盛,容易出现内热的情况,食用用苦味的食物能有效调整夏季阳气旺盛所带来的阴阳失衡的情况。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提到,“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这是夏季养生应该遵循的原则。气候炎热、包括温度和湿度等因素,容易带来身心疲乏、焦虑不安等压力感。为了保持身心健康,我们要让自己保持精神饱满和快乐开朗的情绪状态,如此才能有效地化解负面情绪对身体产生的损害。

 

在此时期,关键就是要保持宽广开阔的心态,在处理外部刺激时尽可能不发脾气。同时,我们还要培养出浓郁的兴趣爱好,坚持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从而促进人体内在气机的通畅和稳定。

 

嵇康也强调了“调息静心”的重要性,借用“冰雪入心”之喻,将内心想象为凉爽清逸之物,以此舒缓心情的紧张情绪与疲劳感。只有通过保持平稳的心态和心理状态,我们才能避免因气候变化而带来的不良影响,让自己在炎热的夏季依然保持愉悦、神清气爽的状态。

 

 

参考文献

[1] 王志华,李彦知,杨建宇. 杨建宇二十四节气养生歌赏析(十二)——夏至养生[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2,10(12):121-122. DOI:10.3969/j.issn.1672-2779.2012.12.086.

[2] 邬时民. 夏至饮食要降心火不伤阳[J]. 家庭医学,2021(7):40.

[3] 孙庆. 夏至节气的养生保健[J]. 开卷有益(求医问药),2022(6):63-64.

 

 

 

 

国家中医国际传播中心出品

文  稿:任嘉慧

插  图:马可

审  核:李怡 郑洁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