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文化桥梁,赠杏林厚礼,北京中医药大学“中文+中医药文化”项目走进美国西彻斯特大学


2025年4月22日,北京中医药大学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西彻斯特大学成功举办中文+中医药文化交流活动。本次活动作为第六届“国际中文日”北京中医药大学巡讲巡展活动的一站,将“中文为媒、文化为桥、健康为旨”的综合性文化主题贯穿始终,既深入展现了中文之美和中国传统医学所蕴含的深邃智慧,也生动体现了中华文明兼收并蓄、开放包容的文化气度。

宾州西彻斯特大学(West Chester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简称WCU)成立于1871年,位于宾夕法尼亚州西彻斯特市。作为宾夕法尼亚州立高等教育体系中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大学,WCU不仅以其卓越的教育质量闻名,其开放包容的校园文化更为这场中文+中医药文化活动提供了绝佳的交流平台。活动当日即吸引超过百名美国师生参与,现场交流气氛热烈,充分展现了传统医学智慧在当代世界的跨文化吸引力。

活动开幕式上,西彻斯特大学管理系主任、商学院及公共管理学院教授、供应链与商业智能中心执行主任Dr. Linda Zhu发表热情洋溢的致辞。她表示,非常荣幸能够与北京中医药大学携手举办此次“中文+中医药文化”巡讲巡展活动,衷心感谢中方精心组织并为西彻斯特大学师生带来一场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文化与学术盛宴,并期望双方未来能够进一步深化交流合作,推动跨文化学习与研究的持续开展。西彻斯特大学商学院及公共管理学院院长Dr. Evan Leach在致辞中首先分享了自己2019年拜访北京中医药大学时初次接触中医的亲身经历。他回忆道,短短几分钟内便获得了体质诊断以及可实践的保健动作,深刻感受到中医对身心调和的独特效果。中医蕴含着深厚的智慧,值得深入学习与借鉴。他最后向中方团队表达诚挚谢意,并期望未来双方能够继续加强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文化互鉴与健康教育的发展。北京中医药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国家中医国际传播中心)副院长王珊珊在致辞指出,中文不仅是全球沟通的桥梁,更是传播中国文化,增进理解和相互尊重的重要载体。作为中华文化瑰宝的中医药,其天人合一的整体医学观和“治未病”的养生理念,展现了中华文明对生命健康的独特认知。希望通过这次活动加深大家对中国语言作为文化智慧载体的理解,还能激发大家探索中医如何为日常生活带来健康福祉。她在最后热情邀请WCU的师生在今年夏天来到北京中医药大学参加暑期学校,进一步学习中医药文化。致辞结束后,双方学校互赠纪念品,寓意中美两校在文化与教育交流合作中结下的深厚友谊与共同愿景。


西彻斯特大学管理系主任、商学院及公共管理学院教授、供应链与商业智能中心执行主任Dr. Linda Zhu以及

商学院及公共管理学院院长Dr. Evan Leach分别致辞


北京中医药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国家中医药国际传播中心)副院长王珊珊致辞

双方互赠礼物


活动以王乐鹏副教授和胡雁宾副教授联袂带来的“顺应自然节律,平衡养生之道(Balancing Wellness with the Rhythm of Nature)”主题讲座精彩启幕。这场聚焦自然节律与传统养生深度融合的学术盛宴吸引了众多师生到场聆听。王乐鹏副教授立足中医经典理论,巧妙融合“天人合一”哲学思想,通过四时调摄、时辰养生等维度展开系统阐述,在互动环节中现场演示运用五运六气测出个人体质,激发热情反响。随后,胡雁宾副教授带来精彩的“拍八虚”与“八段锦”功法展示。在她的带领和王乐鹏副教授的同步讲解下,师生们纷纷起身跟随练习,沉浸式体验中医传统功法的独特魅力。


王乐鹏副教授和胡雁宾副教授联袂带来的“顺应自然节律,平衡养生之道(Balancing Wellness with the Rhythm of Nature)”主题讲座


上午讲座结束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中医药体验活动精彩登场,吸引了大批师生积极参与。中药香囊制作环节不仅展示了传统中药材的香气与疗效,还展示不同草本植物如艾叶、薄荷的功效及其在防病保健中的作用,师生们亲手配制并制作属于自己的养生香囊,感受到“闻香而安”的中医传统智慧。中医茶饮品尝区则提供了药食同源茶饮,团队成员通过现场讲解草本配伍背后的理论依据、分析适应人群特征,让师生们在品茗中领略中医“调养有方”的魅力。


在中医耳豆疗法体验区域,志愿者为现场师生详细介绍了耳穴贴压的理论基础与调理作用,展示了常用耳穴的位置及对应功效,如神门用于安神助眠、胃点用于调理脾胃、内分泌点用于调节内分泌功能等。志愿者一边讲解一边示范如何贴敷王不留行籽耳豆,帮助参与者掌握按压的方向、频率与力度。不少体验者在接受耳穴贴压后表示耳部有轻微酸胀,随之而来的是全身意想不到的放松感,这也进一步加深了他们对中医“从耳入手,调和全身”理念的理解。通过这一细致而富有互动性的环节,现场参与者真切感受到中医药“简、便、验、廉”的特色疗法所蕴含的科学性与实用价值。在中医推拿区域,志愿者为现场师生讲解推拿常用的穴位位置和基本手法,如按揉风池、肩井缓解颈部紧张,点压合谷、劳宫缓解手部疲劳,并结合肩颈放松的简单推拿技巧进行实操演示。体验者在短时间内即可感受到全身的放松舒缓,直观理解中医“通则不痛,痛则不通”的理念。



在“中医元素书法体验”中现场师生书写如“阴阳”“日月”等富含中医文化意蕴的汉字词汇,在挥毫泼墨中感受汉字与中医医学哲理的有机融合。中医药文化展览区则通过图文展板呈现了中医药的发展历程、经典著作、代表性器具及治疗方法,全方位展示了中医药的历史深度与实践价值。在“中医云体验电子互动”环节中,借助数字化技术,师生们可以通过触屏终端进行中医知识问答、体质辨识测试以及经络穴位可视化学习。该设计既增强了互动趣味性,也实现了中医药文化在新时代语境下的现代传播。



下午的巡讲巡展则围绕多个不同主题进行,赵百孝教授为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学生带来了“传统中医智慧与其自然疗法之道(The Wisdom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its Natural Therapies)”的专题讲座,讲座从“Where does TCM come from? 中医的来源”切入,结合《黄帝内经》所代表的中医经典体系,系统介绍了阴阳五行、气与精气神、五脏体系等中医基础理论,并展示了经络系统的独特结构和针灸、艾灸、推拿、气功等传统疗法的应用机制。整场讲座以宏观视角展现中医的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特色,引导学生理解中医如何通过调和阴阳、疏通经络、调养五脏以维护身心健康,在拓宽医学视野的同时,激发了学生对中医理论体系与现代科技交叉融合的探索兴趣。在护理专业课堂上,张学凯主任详细介绍了“中医适宜技术(Technologie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的应用与发展,系统阐释拔罐、刮痧等中医特色诊疗技术在现代护理场景中的转化应用,揭开了中医外治技术的神秘面纱。在他的讲解中,不仅涵盖了针灸、艾灸、推拿、耳穴贴压、药敷等多种传统疗法的基本原理、适应证与操作规范,还特别指出了护理人员在临床中依法合规使用非侵入性外治技术的可能性与注意事项。通过对美国护理实务和相关法律法规的介绍,帮助学生更全面地理解中医外治技术在国际护理实践中的应用前景与挑战。胡雁宾副教授现场带领师生们体验了中国传统养生功法——八段锦,通过现场教学互动,带领师生体悟八段锦“形神共养、松紧相宜”的养生精髓。王乐鹏副教授的讲座主题为“营养之外:中医食疗的阴阳之道(Beyond Nutrition: The Yin-Yang of Food and Healing in Chinese Medicine)”,面向营养学专业师生深度诠释《黄帝内经》“五谷为养”膳食理念与现代营养科学的契合之道,从食物的性味特征与阴阳平衡入手,深入阐述了稻米、谷物、豆类、果蔬及坚果等传统食材在强健脾胃、调养气血、清热解毒等方面的功效与现代营养健康观念之间的密切联系,帮助师生以中医视角重新认识“食疗养生”的科学智慧。



本次“中文+中医药文化”巡讲巡展活动以贴近海外受众的视角,向西彻斯特大学师生展示了中文传承千年的文字魅力,并系统呈现了中医药的理论体系和实践应用。这种将“中文:穿越时空的礼物”主题具象化的创新实践,既延续了联合国中文日促进文明互鉴的初心,也为跨文化交流搭建了实践平台。

图片

图片

我校巡讲巡展团与西彻斯特大学师生合影

国家中医国际传播中心 出品

撰稿:仇梦婷

审核:王珊珊、李怡